配资炒股平台网 【“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平陵街道:“百千万工程”绘就振兴新图景,产业融合激发小镇活力
作为龙门县的工业重镇、农业大镇和交通枢纽,平陵街道以改革为笔、以产业为墨配资炒股平台网,在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上奋力书写城乡巨变的生动篇章。本期,《龙门客厅》栏目组走进平陵街道,实地感受这座小镇如何以“百千万工程”为总抓手,在工业提质、圩镇焕新、教育扩容、乡村蝶变中走出一条具有平陵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沿着金龙大道驱车从龙门县城驶入平陵街道,沿途连片工业园区的轮廓逐渐清晰。远远望去,标准化厂房错落有致,高耸的塔吊在空中有序作业。走进园区,机械轰鸣声此起彼伏,运输车辆往来穿梭,工人们身着统一工装在生产线前忙碌,处处涌动着蓬勃的发展热浪。这充满生机的画面,正是平陵街道以工业为基石,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平陵街道始终将“百千万工程”作为推动发展的核心引擎,锚定“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新高地”目标,奋力擘画全面振兴新蓝图。其中,“坚持制造业当家”是其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路径。平陵街道坚持以项目推动大发展,全力支持并积极参与千亿级工业园区建设,从土地平整、道路修建到水电配套,一步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为企业落地筑牢根基。同时,为让企业“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平陵街道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组建专业招商团队,主动对接优质企业,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手续代办等“一站式”服务。在一系列举措的推动下,一批批重点工业项目相继落地投产,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更带动了数百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为当地工业提质增效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若说工业园区是平陵街道发展的“动力引擎”,那焕新升级的圩镇则是承载民生幸福的“生活客厅”。离开园区,记者沿着街道一路前行,便来到平陵街道中心市场,市场内干净整洁的环境令人眼前一亮。蔬菜区、鲜肉区、水产区、豆制品区等功能分区清晰明确,摊位整齐划一,设施设备焕然一新。
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回应群众期盼,平陵街道对中心市场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改造不仅重新布局分区,实行分类摆卖,形成“一站式”购物模式,还要求所有摊位明码标价,鲜、活、生、熟、干、湿商品严格分开,从源头保障食品安全。如今,改造后的市场共有摊位79个、铺面23个,已全面入驻商户,各类商品琳琅满目,极大满足了周边居民的日常需求。“市场改造后,买菜更方便、更放心了!”不少居民表示,购物环境的改善让他们的幸福感显著提升。小小的菜市场,关乎着千家万户的“菜篮子”,其焕新升级正是平陵街道推动圩镇焕新、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一个温暖缩影,让圩镇生活更有烟火气,也更有品质感。
民生福祉的提升,既需完善的生活配套,更离不开优质教育的支撑。离开充满烟火气的中心市场,记者来到龙门县第三中学(原平陵实验学校)。走进校园,崭新的教学楼与宿舍楼拔地而起,在绿树映衬下格外鲜亮;校园内绿树成荫,草坪修剪得整整齐齐,操场上,学生们奔跑嬉戏,洋溢着青春气息。
据了解,该学校规划总用地面积约4.5万平方米,在校内新建高中部,设36个教学班,可容纳1800名高中生。项目分两期推进,目前,一期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包括教学楼、综合楼、学生宿舍等设施已投入使用。
龙门县第三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林园芬:目前,我校的高中部扩建项目正常开展,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在今年8月已经交付使用,宿舍空调、热水器齐全,教学楼宽敞明亮,学生学习生活环境大大改善。今年9月,首届301名高中生正式入学就读。后续随着高中学生增加,平陵街道的落户人口会慢慢增加,进而带动周边的生活需求和教学需求,产生蝴蝶效应,从而带动配套经济的发展。
教育的提质扩容,不仅缓解了县域高中学位紧张问题,更如同一个强大的磁极,吸引人口集聚,为平陵街道城镇功能的提升和长远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活力和消费动力。
从圩镇走向田野,产业的画卷在山野间铺展。在竹龙村的辣椒种植基地,火红的辣椒压弯枝头,村民们正忙碌地采摘,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片占地约750亩的辣椒种植基地主要种植朝天椒、小米椒等品种,以其生长快、产量高、可多轮采摘的特点,成为村民增收的“火红产业”。
记者了解到,竹龙村辣椒产业的发展,得益于“科研院所+企业+农户”的三位一体协同模式。企业与贵州省农科院辣椒研究所战略合作,由科研院所选育优质品种,依托专业科研力量为种植过程提供技术支撑,企业则整合药肥资源和收购渠道,为农户提供从种植到销售的“一站式”服务,让农户种得放心、卖得省心。
平陵街道竹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徐平华:这片辣椒地之前是撂荒多年的弃耕地,在各部门的支持下,我村采取了“企业+农户”的方式,将撂荒地从农户流转集中到村集体,引入了科学的种植技术,打造出这片辣椒种植基地,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
该基地的辣椒产品凭借优良的品质,远销东莞、深圳等地,深受市场青睐。产业发展的同时,基地也释放出强劲的就业带动效应,目前已带动15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村民们不仅能获得土地流转租金,还能在基地务工赚取工资,实现了产业发展与民生增收的双赢。
而竹龙村的辣椒产业,仅是平陵街道“一村一品”差异化发展图景中的一抹亮色。据悉,平陵街道祖塘村依托土地资源优势发展野菜种植、大围村深耕大蒜深加工、洞尾村培育香水柠檬产业……各村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让平陵街道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村民收入稳步提升,实现了“村强民富”的良性循环。
产业兴旺为乡村振兴奠定了经济基础,而文化与生态的融合,则为平陵街道的乡村发展注入了灵魂。山下村便是平陵街道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典型代表,红色的基因与绿色的生态交织出一幅动人的发展图景。
走进山下村红四师休整地学习教育基地,红色主题雕塑庄严肃穆,革命历史展板详细讲述着红四师在当地的战斗故事,不少党员干部和学生正在这里开展爱国教育活动。除了学习教育基地,村里还引进了红色文化驿站、红源农庄等项目,有效挖掘和弘扬红色文化,强化了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传承。
平陵街道党工委副书记 李伟才:在绿色产业方面,山下村大力发展茶产业,正在推进茶叶厂建设项目,并持续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同时,积极打造绿色徒步与骑行路线,构建起集生态观光、休闲运动于一体的绿色业态。通过“红”“绿”结合的发展模式,山下村不仅实现了乡村产业的多元发展,也显著改善了村容村貌,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李伟才告诉记者,在农文旅融合发展上,平陵街道还充分借助万绿湖景区的辐射效应,进一步完善“红+绿”农文旅融合产业体系。目前,正在推进山下村红色研学、翁坑水库民宿群、特色种植示范区以及龙岩森林公园等重点板块建设。这些项目的推进,有效促进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和城乡协同发展,不仅显著增强了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还通过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广大群众实实在在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实现了村强民富、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农文旅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强力支撑。近年来,山下村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乡道167、187、192三条主干道“单改双”升级改造,推动村道巷道硬底化约6公里,新增路灯100余盏,新建、修复水渠约3500米,优化小公园建设,种植绿化树3000多棵、灌木3万多株,安装2台630千瓦变压器,开展农房风貌提升和污水管网建设等,实现了村庄颜值与功能的双重提升。如今行走在山下村,硬底化的村道干净整洁,独具特色的墙绘讲述着乡村故事,房前屋后的小花园、小菜园点缀其间,昔日的废弃角落变成了村民休憩的小公园……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新画卷已然展开。
从机声隆隆的工业园区,到焕然一新的中心市场;从欢声笑语的美丽校园,到硕果累累的辣椒基地,再到红色底蕴与绿色生态交相辉映的和美乡村……平陵街道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在产业培育、基层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全面发力,逐步呈现出“工业强、城镇美、乡村兴、百姓富”的发展新貌。
配资炒股平台网
赢赢顺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